元阳县人大:架起民意“连心桥” 共绘民生“丰图景”
元阳县各级人大代表迅速行动,当好科技推广、示范带动、排忧解难的先锋队,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优势,做好当前助农春耕备耕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推动“一县一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
开展履职能力提升培训
闻令而动,吹响春耕“集结号”
当前正是春耕关键期,元阳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培训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干部、乡镇人大主席、涉农代表提升履职能力,切实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履职水平。常态化邀请农业、水利、环保等领域专家参与监督工作,有效提高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常态化运用县、乡(镇)人大上下联动协同监督模式,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今年代表提出“三农”工作方面的意见建议早落实、办到位。
保生产、促丰收、农民富,是民生大计。吹响春耕“集结号”,全县247名各级人大代表迅速行动,当好春耕助农先锋队,带着问需求、问困难、问建议走村入户,收集到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水利设施等方面问题共77条。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化肥价格波动问题,县人大常委会立即组织县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召开协调会,推动建立农资价格监测机制,确保春耕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实地培训
阳春三月,哈尼梯田核心区热闹非凡,县人大代表、全福庄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卢卫明带着农科人员,在田间地头开展送科技,手把手教村民卢志祥调整水稻育秧行间距:“间距留够才能保证秧苗通风透光,这样的壮秧移栽后返青快、长势好。”在元阳县广袤的田野上,像卢卫明这样的人大代表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使命,在春耕生产一线书写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答卷,将在哈尼梯田里呈现出“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鸭在田里戏”的新画卷。
精准施策,织密服务“保障网”
“多亏了人大代表帮忙协调,我家10亩稻田的灌溉水三天就通了!”新街镇全福庄村村民李普文指着清澈的渠水激动地说。原来,该村因灌溉管道老化导致春耕用水紧张,县人大代表、全福庄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卢卫明得知后,连夜到新街镇相关站、所反映,及时协调资金更换管道,保障了春耕生产。
人大代表实地调研
在助农实践中,元阳县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行“四单服务法”:即群众“点单”、代表“接单”、部门“办单”、人大“督单”。针对群众反映的技术需求,县人大常委会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田间课堂”76场次,培训农户1700余人次。同时,建立代表联村包户制度,每名代表结对帮扶5-10户农户,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难题129余件。
示范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
在新街镇全福庄村,镇人大代表卢阿里、卢永卿的稻田里,年年呈现出“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鸭在田里戏”的生态画卷。作为元阳“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的带头人,他们通过代表联络室,稳中求进、进中求新、新中求成、成中求效,深研细究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大胆地拿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办法。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把农科人员请进来,培训科学种植、管理,传授农户整墒覆膜、选种育苗、病虫防治、水肥药施用、农机操作等技能理论,在田野里当好“田专家、土秀才”,手把手教会群众在田里实践,增强群众增产增收的信心,激发群众“生产有干劲、致富有底气”的热情,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107户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户均增收1000余元。架起一座座民意“连心桥”,共绘一幅幅民生“丰图景”。
村民劳作场景
元阳县人大常委会将助农春耕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依托“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牛角寨镇,各级人大代表推动建设的“智慧农业示范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稻田精准管理,亩均产量提高10%,带动100余户农户种植优质水稻,订单收购面积达400余亩。
长效发力,构建助农“新常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有效落实春耕助农,为促进粮食稳定生产、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建立“三个一”长效机制,有序推进“一县一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每年开展一次“春耕助农主题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每月收集一次群众意见建议。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找准推动“一县一业”产业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三个突出”,增强监督实效。突出中心工作抓监督,贴近群众服务大局;突出群众关切抓监督,有效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提质增效抓监督,打好监督组合拳,保障“一县一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3月30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共协调春耕贷款1.1亿元,组织农机具检修1247台次,完成水稻育秧2.3万亩,落实“稻鱼鸭”综合种养面积1.9万亩。在各级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哈尼梯田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图景将在元阳大地上变成现实。
(元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白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