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开远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就民营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询问现场直指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近2小时的专题询问中,7位开远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聚焦民营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进行提问。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带领市卫生健康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到会应询。
专题询问会议场景
为确保专题询问问出实效、问出深度,今年5月,开远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深入市内多家民营医疗机构,围绕运营与监管情况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深入分析,确定了7个关系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何规范民营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聚焦执业规范性监督,有委员率先发问。
“我们优化准入机制,实行民营与公立医院统一准入标准,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年检频次。对11家民营医院实施动态评级。同时,强化人才支撑,放宽职称评审条件,全市民营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1366人。”开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直面问题,详细介绍精准施策的“良方”,让民营医疗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1家民营医院获批血液透析服务,专科建设成效凸显,监管效能提升,药械管理规范。
“诊所中存在外聘医师执业地点不符、处方未签字、门诊记录不全等问题,职能部门如何有效监管医务人员执业行为?”有委员紧盯民营医疗机构中的诊所发问。
开远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回应,针对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已采取整合机构职能、加强培训、安装监控等整改措施,构建起了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如何建立高效的跨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委员就跨部门协同不畅的短板进行询问。
开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表示,将从三方面强化医疗监管:一是全面落实《开远市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监管体系;二是建立“一案多查”机制,通过跨部门联动实现违法线索全链条查处;三是实施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对复杂案件开展多部门协同执法,提升监管效能,保障医疗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如何整治民营医疗机构违规行为?
在专题询问中,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问题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面对委员们提出的问题,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一一作出回应。
开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同志表示,将重点建立医疗机构信用监管体系,把违法违规行为、不良执业记录等纳入信用档案并依法公示;开展日常检查与专项整治,规范广告宣传、诊疗、收费、医疗质量及药械使用等;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协同惩戒的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
“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市医保局构建了‘自查自纠+日常检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的综合监管体系。”开远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回答道。截至目前,已开展包括“药品限支付疗程核查、医务人员为自己开药核查、住院费用疑点数据核查”等7项专项检查,全面推行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精准打击“回流药”、串换药品等违法行为。
如何支持保障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开远市现有民营医院13家,其中实际运行11家、停业2家,多数民营医院存在发展困难,甚至持续亏损现象。“如何破解民营医院发展困境?”委员问道。
开远市卫健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审批流程,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推动医疗服务市场良性发展。同时引导专科化发展,加强业务指导,支持民营医院明确定位,走差异化、专科化发展路径,着力人才培养引进,提升监管效能,实现对民营医院的精准指导服务。
围绕省委、州委、市委提出的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旅居+康养”产业,委员们继续提问:“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民营医院定位发展是如何安排和部署的?”
开远市卫健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通过多项措施打造医养结合特色模式,出台专项文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医疗、养老、旅游等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全覆盖,引导民营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采取公办、民办及公办民营等多元运营方式,形成高端类、连锁类、民企投入类等服务供给主体。积极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推出“避寒+旅居+康养+文旅”融合型新业态,打造鲜明地域特色的康养旅居品牌。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下一步,开远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强化跟踪监督,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与市人民政府同向发力,共同推动开远卫生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
(开远市融媒体中心 开远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