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人大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市动态 > 正文

建水县人大:聚焦“三资”监督 守牢集体“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09时07分  作者:袁清  来源:建水县人大农环委  编辑:管理员  阅读次数:191

近年来,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监督重点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通过精准调研、制度创新、科技赋能等打通人大资产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攥紧“钱袋子”,守好集体资产“家底子”,有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1专题听取县人民政府工作汇报.jpg 

专题听取县人民政府工作汇报

 

精准把脉  摸清集体“家底账”

为摸清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多次深入乡镇、基层部门一线调研,采取实地视察、座谈交流、听取专题汇报等方式,全面掌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难点、痛点、堵点,摸清建水县农村集体“三资”底数和管理现状,并围绕发现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问诊把脉,提出了13条针对性意见建议,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建水县委,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推动建水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制度建设、专项整治、创新监管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建章立制  推动监管更规范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利剑作用,切实扛起监督责任,既当好“三资”清核的质检员,更做好制度建设的参谋员,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全面提升监管效能,助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智能化。

2走访曲江镇欧营村群众代表.jpg 

走访曲江镇欧营村群众代表

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县人大常委会助推建立健全“县级统筹、乡镇细化、村级落实”的三级制度规范体系,完善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堵塞制度漏洞,规范财务审批细则,切实堵牢农村集体资金监管上的漏洞。如临安镇完善村级财务审批细则,明确村委会(含村改居)单笔支出10万元、小组单笔支出3万元时需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从源头防范资金滥用。同时,推动村级财务和“三资”管理信息全面、及时、规范公开。督促建立统一的“三资”监管信息平台,要求所有集体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处置及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必须通过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效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如西庄镇荒地村盘活改造闲置多年的荒地影院、小学、原料化工厂,对外公开竞租,村集体每年增收26万元。推动农村集体“三资”智能化、数据化管理,实现全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线上录入、动态更新和统一管理,做到“家底”清晰、数据准确、查询便捷。目前,建水县142个村委会(含5个村改居)、1563个村民小组的资金和账目均已实现乡镇委托代理,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

3召开调研座谈会.jpg 

召开调研座谈会

 

建言献策  盘活集体“家产”

制定“家规”是前提,摸清“家底”是基础,而盘活“家产”才是最终的目标。为了充分挖掘资产的最大价值,促进资产的有效利用,推动人民群众的“家产”真正为民所用,建水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助推政府探索村级通过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经营、委托运营等多种方式盘活“沉睡”资产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创收增收。全县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419家、家庭农场139个,引导村集体以“三资”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冷链物流等产业项16个。2024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效益显著,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49亿元,同比增长62.92%

接下来,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将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充分运用执法检查、审议专项报告等多种监督形式,持续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政府切实摸清家底、规范管理,确保“三资”管理监督工作不断取得实效,以高质量履职行权推动建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建水县人大农环委  袁清)

相关阅读:
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主办
滇ICP备11002010号   电话:0873-3720216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85号   您是第4902525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