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人大:以精准履职助推“小特产”变身 “大产业”
近年来,建水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红薯产业“协会、种质、品牌、加工、销售”五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全程护航,成功推动建水红薯从藏在深山的“小特产”转变为撑起群众钱袋子的“大产业”。
为破解红薯产业存在的“散、乱、弱”难题,建水县人大常委会成立农业产业发展代表小组,通过深入乡镇、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并督促相关部门组建“建水县红薯协会”,持续监督协会规范行业标准、搭建企业与种植户的沟通桥梁。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100余名,涵盖企业、种植农户等主体。此外,建水县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开展“政企面对面”活动,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视察等,认真听取企业、人大代表、种植户的意见建议,并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视察建水标准化红薯脱毒基地
聚焦红薯种源安全,建水县人大常委会紧盯政策落地与资金保障,督促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1500余万元投资,建成全省首家标准化红薯脱毒种苗选育基地。如今该基地年产种苗7亿株,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可供应全省70%的种苗,从源头破解了产业技术瓶颈。
“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督促和县、乡政府的扶持下,我们试种推广了合作88、丽薯6号等优良品种,成功打造“美秀福新”牌马铃薯,让马铃薯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建水县甸尾乡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美秀感慨道。

红薯丰收 (建水县融媒体中心 王秀芝 摄)
围绕“建水沙莜”特色产业,建水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州人大代表开展品牌建设视察,提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融合发展、文化赋能品牌建设”等建议,推动建水县成功申报“建水红薯”名特优新农产品,并完成地理证明商标注册。并督促农科、文旅部门加强联动,将建水历史文化融入品牌设计,精心设计专属LOGO、挖掘红薯种植的乡土故事,让“建水红薯”从“无名特产”升级为“有身份、有故事”的特色品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为推动红薯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建水县人大常委会瞄准增值关键环节,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红河天第、建水锐标等加工企业,详细了解生产经营难题,推动政府出台精深加工扶持政策。如今,建水县年均加工红薯5000余吨,红薯干、红薯粉等产品不仅走进高铁餐车,更远销韩国、日本,成功实现了从初级原料输出向高附加值产品销售的转变。

红薯丰收 (建水县融媒体中心 王秀芝 摄)
为拓宽红薯销售渠道,建水县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县域电商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督促政府整合资源建成农产品分拣中心、高标准冷库及冷链物流区,构建起红薯“园区内储存—分拣—包装—直达全国”的高效流通链路。同时,支持“龙头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培育出多个本土电商直播团队。近几年,建水红薯价格逐年稳定上涨,从每吨1600元左右提升至3000元左右。截止目前,建水县红薯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年产量30万吨,年均带动群众增收约10亿元,有效保障了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红薯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建水县人大农环委 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