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人大:质询监督破教育痛点 刚性举措促质量提升
近日,建水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依法启动并完成对本县“初中教育教学管理领域”工作的质询程序。这是县人大常委会首次运用质询这一监督方式,直指教育发展关键痛点,不仅彰显了推动新时代建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强劲力度,更实现了刚性监督手段的“破冰”之举,为全县人大监督工作树立全新标杆,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民生关切 问题导向直击教育短板
质询作为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监督职权,此次针对初中教育教学管理领域启动质询程序,并非临时举措,而是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人大代表履职关切、主动对接人民群众诉求的具体体现。对照“州内领先、省内先进、全国知名”的教育强县目标,质询案以详实数据揭示当前全县初中教育三大突出短板:一是发展均衡存在短板。近三年,全县半数初中学校中考成绩在全州排名百名以外,部分山区中学长期排名靠后,与县内优质学校差距显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突出。二是整体教学质量不佳。部分学校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整体成绩与全州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少数学校在高分段学生培养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优质生源培育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反映出当前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仍需聚焦薄弱环节持续发力。三是恶性循环亟待破解。部分山区学校受教学质量提升进度、管理精细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进而出现生源规模逐步缩减的情况。同时,优质师资流动也较为明显,使得这些学校在发展中陷入“生源基础薄弱—教学成效提升受限”的循环,教育教学工作推进面临阶段性瓶颈。
坚持依法依规 严谨程序凸显监督实效
此次质询以“红脸出汗、动真碰硬”的务实作风展现监督力度,用直击要害的务实举措释放强劲监督势能。一是提问直击核心,不留情面。在深入调研、充分准备基础上,提问环节不绕弯子、直奔主题,接连抛出尖锐问题。如“教师队伍吸引力不足、高学历教师留人难的根源是什么?”“现行‘初高中衔接’模式是否违背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如何推进教育集团化改革,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实效?”等问题,精准点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症结。二是应答直面问题,措施具体。被质询的县人民政府及县教育体育局负责人面对尖锐问题不回避、不推诿,现场清晰阐述解决办法。明确提出“加快城区与山区、坝区中学校领导流动,推进初中校级领导交流任职”“确保每位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成长,遵循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推动集团化办学从‘形式覆盖’转向‘实质融合’”等具体举措,并当场作出整改承诺,明确30日内提交详细书面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间表”与“路线图”。三是程序规范严谨,示范引领。本次质询严格依据监督法规定程序开展,从案由提出、会议审议,到现场问答、形成意见,全过程依法依规、公开透明,确保了质询的规范性与严肃性。
创新监督机制 积极影响推动长远发展
质询不仅为破解建水初中教育发展难题提供了强劲推力,更让人大监督工作焕发出全新活力。一方面,倒逼政府部门主动作为。质询工作有效推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正视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加快了“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进进度,切实将监督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另一方面,提升人大监督刚性权威。通过此次质询,充分彰显人大监督绝非“走过场”,而是“带电的高压线”,进一步强化了人大监督的刚性与权威性。
此次质询以精准回应民生诉求为核心导向,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初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主动置于监督之下,通过靶向发力推动问题破解,不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被重视、诉求有回应的获得感,更深化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至上”本质的认同,同时,这一实践为建水县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为后续更规范地运用质询手段、稳步提升监督质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水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赖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