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人大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通衢筑基石,文旅赋新能,产业促振兴!州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州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09时09分  作者:常一鸣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管理员  阅读次数:939

秋意渐浓,红河两岸绿意依然。近日,州人大常委会组织红河州选举产生的省十四届人大代表、部分州十三届人大代表,邀请驻州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元阳、绿春两县,围绕交通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工作情况开展集中视察。

代表们带着问题、怀着期许深入一线,在实地调研中感受发展脉动,在民情交流中凝聚履职共识,为红河高质量发展谋良策、献实招。

看交通——破梗阻畅脉络 织密发展“动脉网”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民谚在红河南部山区,是群众的期盼,更是发展的迫切需求。

1.jpg 

在绿春县元绿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加紧施工。“元绿高速公路项目于20179月开工建设,主线全长57.45公里,桥隧比高达86%,施工难度居全省前列。目前隧道工程已完成98%,预计20251231日前主线通车。”项目负责人向代表们介绍道,作为云南省“五纵五横”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绿高速的建成将彻底结束绿春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且元阳至绿春的通行时间也将从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惠及沿线11个乡镇超10万人口,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jpg 

沿着崎岖山路,代表们来到国219线李仙江至绿春段改建工程现场。该项目全长92.46公里,20207启动施工,目前正加速推进复工复产。“这条路关系着绿春县近三分之二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国人大代表王长林望着正在铺筑的水稳基层,语气急切,他说:“这条路事关绿春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对绿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意义非凡,必须克服困难加快推进。”

3.jpg 

交通是发展的基石,更是边疆稳定的纽带。视察中,代表们发现,部分交通项目虽推进顺利,但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高速公路出口交通枢纽不完善,难以高效疏散和集聚人流物流。同时,红河南部山区多为边境县、少数民族聚居区,地理条件复杂,每公里道路建设投入远超内地县市,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道路通,百业兴。代表们一致认为,唯有攻克交通瓶颈,才能充分激活边疆地区的经济潜力,筑牢社会稳定根基。省人大代表李治宏提出,要“攥指成拳聚合力”,既要保障资金及时到位,更要压实各环节责任链条,让道路不仅“通得了”,更能“跑得顺”,真正打通边疆发展的“末梢神经”。省人大代表李捌先建议,强化资金筹措,突破项目关键节点,同时提前规划配套设施,确保交通项目建成即高效运营。

省人大代表王燕飞结合视察体会,进一步补充建议。她建议持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动,争取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建议州人大常委会继续加大代表视察力度,通过各级代表多角度反映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与需求,为项目推进提供有力支持;建议南部各县深挖自身资源优势,主动向外界展示发展潜力,以资源优势撬动发展动能,助力交通建设与地方发展协同推进。

赏文旅——融文化赋新意 激活乡村“活力源”

云雾漫过绿春县大兴镇迷克茶山的垄间,特色民宿错落于青翠之中,一幅“茶旅相融”的振兴图景正徐徐铺展。这里通过“茶旅融合”模式,打造出集餐饮、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

4.jpg 

“我们改良了茶叶品种,鲜叶亩产量600公斤提升到700公斤,还套种三七、黄精,套养茶山鸡,一亩地能赚两份钱!”项目负责人笑着说,2024年,迷客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有100余万元,带动1.2万人次群众务工,发放务工费200元。省人大代表李娅感慨地说:“这里把茶园变成‘景区’,把农房变成‘民宿’,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捧起了‘金饭碗’,真正实现了‘以景带村、以村促景’。”

5.jpg 

在元阳县阿者科村,蘑菇房错落分布,梯田环绕村寨,“阿者科计划”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焕发新生。“我们推出梯田徒步、捉鱼、纺线等19种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来了能深度感受哈尼文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运营以来,旅游总收入562万元,户均分红超3.5万元。代表们驻足于数字哈尼梯田监管平台前,看着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拍实时传回的画面,见证技术如何守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生态闭环,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向奔赴。

6.jpg 

代表们认为,绿春县、元阳县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围绕茶产业、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等拓展农文旅融合项目,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效路径、方法。针对文旅融合中“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产品缺乏特色”的问题,省人大代表李捌先建议:“要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研发大众化、个性化文创产品,让文旅项目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留住游客的心。”

察产业——强特色促融合 筑牢振兴“压舱石”

走进绿春云华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作为当地国有龙头企业,公司构建“龙头企业+初制所+茶农”体系,整9个乡镇初制所资源,带动5000户茶农户均年增收2000以上。“我们引进出口眉茶技术,年产精制茶30005000吨,已和湖南茶叶集团、云南供销集团等签订3000吨订单,产品还卖到了西非、中亚!”公司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自豪地展示销售台账。

7.jpg 

8.jpg 

在元阳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千年梯田水业加工厂、李氏牛牛加工厂7家企业入驻投产,2024年实现年产值7282.8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不远处的全国普洱茶陈化中心(元阳仓),依托干热河谷气候优势,建成5幢仓储仓库,目前已与45家企业达成合作。“元阳的气候特别适合普洱茶陈化,能缩短陈化时间,元阳仓建成后,普洱茶存量将达到2万吨,占全国行业库存总量的1.5%。”项目负责人说。

9.jpg 

“产业要扎根,人才是关键。”代表们注意到,产业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缺乏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对此,省人大代表李娅建议:“要加大资金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农民技能,让产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10.jpg 

省人大代表李红芬结合视察发现的问题坦言,农村产业发展相对迟缓,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保障不足密切相关。她表示,将立足代表职责,把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联问题作为调研重点,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形成针对性建议,推动解决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助力筑牢乡村振兴的“压舱石”。

山河不语,发展有声。此次视察虽已结束,但代表们的脚步未停、思考不止。代表们既看到了红河州在交通、文旅、产业领域的显著成效,也清晰认识到发展中的短板。“我们要把视察发现的问题、群众的期盼,转化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代表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视察为契机,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红河篇章贡献人大力量。

记者:常一鸣 文/图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相关阅读:
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主办
滇ICP备11002010号   电话:0873-3720216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185号   您是第50379298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