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人大代表张则祥:以五眼果为媒 铺就乡村振兴路
“以前哪敢想,山里不起眼的酸果子能变成‘金疙瘩’!”元阳县沙拉托乡富寨村村民的感慨,不仅藏着五眼果产业的蝶变,更映着县十六届人大代表、富寨村党总支书记张则祥的履职足迹。扎根基层多年,他以五眼果产业为抓手,用三项务实举措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让“酸果”结出“甜经济”,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民办实事”的担当。
联企建社筑根基,让产业有“靠山”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得让村民、集体、企业拧成一股绳。”这是张则祥代表常挂在嘴边的话。为破解全乡产业“散、小、弱”的难题,他先从“抱团”破题,2018年,张则祥牵头注册成立元阳县沙拉托乡富寨村富鑫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敲定“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乡苗圃基地,每年稳拿12.9万元分红;800亩苗圃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给农户带来年均48万元流转费,让村民先尝“甜头”。
培育五眼果树苗
产业要走远,得有“硬核”设施。沙拉托乡地处三县六乡结合部,张则祥代表瞅准区位优势,推动盘活原二级路临时征用地,采用“集体出资+农户出地”模式,于2023年12月建成周边首个农特产品分拣加工中心。3000余平方米的场地里,仓储、冷链、深加工等功能一应俱全,彻底解决了“产地分散、产品难集中”这一老问题。
五眼果加工生产车间
企业是产业的“发动机”。乡党委、政府引进湖南两家食品企业后,张则祥代表立刻提出“村集体+企业+农户”联农带农建议,推动成立元阳县吐咪森农产品有限公司,专做五眼果收购加工。村集体按“保底分红+销售提成”模式获益,年均增收10万元;农户则跟着企业学技术、稳供货,产业链的“根基”越扎越牢。
靠前服务破梗阻,让发展“跑得快”
“企业留得住、运转好,村民才能长期受益。”2024年,眼看五眼果加工项目要落地,张则祥代表在富寨村人大代表联络室牵头成立企业服务小组,创新推出“1+1+N”服务模式,围绕企业需求列“问题清单”,逐一销号解决难题。
企业服务小组开展接访
加工中心缺水电,他协调供电所、水管站3天接通;周边群众与企业有用地纠纷,他带着企业服务小组上门调解……2024年3月引进的五眼果加工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3个月,背后是企业服务小组“全周期护航”的身影。一年来,带动周边200多位村民就近务工。“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李阿妹的话,道出了产业带来的“人气回流”,曾经冷清的村寨,因企业落地渐渐热闹起来。
以果代杉谋长远,让生态“能生金”
“产业要可持续,得既顾钱袋,又护生态。”沙拉托乡缺水,过去种的杉木经济价值低,还耗水。随着湖南厂商对五眼果原料需求激增,张则祥代表调研后提出“以果代杉”建议:用五眼果苗替换杉木低产林,既保原料供应,又改善生态。
建议很快落地。目前,全乡已替换500余亩林地,按每亩种20棵、单株产果150公斤算,一亩地年收益达6000元,果实能稳定采收30年。为保障树苗供应,乡党委推动小窝中村成立合作社,建了30万株标准化苗圃,“种得好、有苗换、能持续”的产业闭环慢慢形成。
在张则祥代表的推动下,沙拉托乡五眼果已形成“原料收购—初级加工—精深研发—品牌销售”全链条,通过引入湖南厂商及云南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等,成功开发果糕、果脯等6款精深加工品,附加值提升超3倍。2024年,全乡收购五眼果超5000吨,发放收购款1250余万元,惠及2000多户,户均增收超1.5万元。村民手里有了“现金(售卖果实)+租金(土地流转)+股金(集体分红)+薪金(务工收入)”,日子过得扎实。
“人大代表就得盯着群众的‘钱袋子’,跟着产业的‘新路子’走。”张则祥代表说,要继续靠科技拉长产业链,把五眼果打造成高标准的“黄金果”,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元阳县沙拉托乡人大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