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学、联、优、干”四个维度,以系统化举措推动新法学习走深走实、制度机制迭代升级、履职保障精准有力、代表作用充分彰显,为助推建水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人大力量。
常委会领导到建议承办部门开展督办
以“学”为先,让新法成为“履职指南”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深刻把握新法核心要义,通过“分层学、帮带学、全域宣”三维发力,推动代表法入脑入心。一是专题培训“分层学”,筑牢履职理论根基。组织开展新修改的代表法专题培训,将省、州、县、乡四级人大代表与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纳入培训范围,累计组织109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聚焦代表权利义务、履职规范、联系群众机制、监督保障等新修改条款,采取“新旧条文对比+典型案例剖析”的方式,深入解读新法在保障依法履职、强化责任担当、优化工作程序等方面的新要求。二是新老结对“帮带学”,提升履职实践能力。创新建立“资深代表+新任代表”结对帮带机制,组织27名连任多届、经验丰富的资深代表,与新当选的15名县人大代表和33名乡镇人大代表结对,资深代表结合自身履职经历,围绕“如何审议工作报告、如何精准提出建议、如何联系服务群众”等实操环节进行指导,助力新代表快速掌握履职方法。三是线上线下“全域宣”,营造学法用法氛围。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格局,线上,制作新修改的代表法解读、“双联系与我们的生活”等系列宣传视频,便于群众直观理解;线下,依托人大代表工作站、村级代表联络室等阵地,组织代表深入村组、企业开展“送法上门”活动,引导群众通过代表反映诉求、表达意愿。
常委会领导线上接访人大代表
以“联”为桥,让民意成为“决策源头”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对标新要求,全面梳理、优化现有代表工作制度,推动民意真正成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源头活水。推动联系机制从“双联系”向“三联系”拓展。在巩固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群众的“双联”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新增“专门委员会对口联系专业代表小组”机制,形成“第三联”工作格局,将代表履职与建水县情实际、专业优势深度融合。结合建水在紫陶文旅、农业产业、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发展需求,组建紫陶文旅、立法建议、农业产业发展等6个专业代表小组,吸纳31名具备专业知识、行业经验的代表参与其中。同时,建立6个专门委员会与专业代表小组对口联系指导与工作推进制度体系,各专业代表小组围绕建水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开展调研视察活动,提出20余条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意见建议。如,紫陶文旅专业代表小组提出加强品牌整合推广、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等建议,有力推动紫陶产业焕发新活力。推动接待代表从“请上来”向“走下去”延伸。建水县人大常委会改进常委会领导联系代表的方式,从以往“请上来”到县人大代表之家听取意见,转变为主动“走下去”到各乡镇代表工作站(联络室)接待代表和群众。通过走进基层代表工作站(联络室),实现与基层代表、群众面对面交流。这一转变有助于县人大常委会更精准地掌握基层实情、找准问题关键,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紫陶文旅专业代表小组开展调研活动
以“优”为基,让保障成为“履职底气”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保障先行”,为代表依法履职创造良好条件。强化学习培训制度,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建立初任培训、专题培训、履职交流“三位一体”培训体系,组织代表开展履职培训和主题调研,常态化邀请代表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专项视察和执法检查等监督工作。强化建议督办制度,提升代表履职效力。加大代表建议办理过程管理和跟踪督办力度,组织开展建议办理工作情况专题视察和“满意度”测评,推动“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强化监督管理制度,提升代表示范引力。指导各乡镇在代表所在选区主动公开亮明人大代表身份,及时登记代表工作情况,完善代表履职档案。健全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激励和鞭策代表切实履行职责。
以“干”为要,让实效成为“担当名片”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全县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组织代表开展闭会期间活动,积极推动阵地建设从“有场所、有标识”的基础覆盖向“有特色、有实效”的功能升级转变,打造“一站一特色”的履职品牌。临安镇北山社区代表联络室创新设立“社情民意气象站”,针对老旧小区老年居民上下楼梯吃力的问题,驻室代表牵头召开民情恳谈会,联合社区、物业制定解决方案,在小区楼梯拐角处加装爱心座椅20余把。西庄镇、面甸镇、普雄乡、甸尾乡等代表工作站紧抓春耕生产关键节点,分别组建“‘葱’锋为民”“‘梨’解民声”“‘芋’你同行”等特色产业专业代表小组,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种植大户代表加入,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市场对接等服务,累计解决产业发展难题30余个,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建水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 赵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