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人大代表刀忠强:发展“花样”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建水县南庄镇勐曼村,百余亩洋桔梗、小雏菊等鲜花竞相开放,村民们忙碌地穿梭其中,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勐曼村是一个移民搬迁安置村,2007年,建水县坡头乡原雨尼村委会3个村民小组的140户、613名傣族群众搬迁到该县南庄镇辖区内的安置点,新村取名勐曼,傣语意为“幸福美满的村庄”。近年来,县人大代表、勐曼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刀忠强带领勐曼村群众大力发展鲜切花种植,全力打造“鲜花经济”,实现了以花兴农、以花富民,让搬迁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充分展现了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
先想先干,人大代表就是“带路人”
刚搬迁的那几年,村民们守着土地却不知该种啥,走了很多弯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刀忠强深知“群众期盼的就是代表要干的”。为了带领村民们发展产业,他在玉溪通海的蔬菜基地、昆明呈贡的花卉大棚考察学习寻找适合产业。他白天在田间地头考察,与当地种植户交流,晚上整理笔记、总结经验。2016年,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刀忠强认为勐曼村土地平整肥沃、气候适宜,种植洋桔梗鲜切花投入虽然大,但经济效益高,很有市场前景。
刀忠强现场传授花卉种植技术
然而当他把种植鲜切花的想法告诉村民后,大家却持怀疑态度。刀忠强见村民们犹豫不决,便拿出自家全部积蓄建起村里第一个鲜花大棚,又高薪聘请技术员传授栽培技术,最终把娇贵的洋桔梗培育得枝繁叶茂。采收时节,洋桔梗卖出了好价钱,看着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的顾虑打消了,纷纷主动要求跟着种。在他的带动下,勐曼村的各类花卉种植从最初的10亩逐步扩展到如今的百余亩。
推广经验,人大代表也是“技术员”
鲜切花种植不仅前期投入大,技术门槛也很高,勐曼村村民们过去祖祖辈辈种粮为生,从没“伺候”过这些娇嫩的鲜花,没经验也没技术。作为人大代表,刀忠强主动当起了“土专家”,将自己摸索出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村民,还自费请技术员为全村的洋桔梗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定期邀请县农科局的专家来村授课,组织种植户到外地先进基地参观学习。为降低村民们的试错成本,对于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等,刀忠强坚持先在自家大棚里做试验,效果好才向村民推广。每天清晨,他都会巡视各个大棚,查看花苗长势,指导种植户调整水肥、合理疏剪、处理病害……如今,不少村民已成为技术能手,种植水平越来越高,鲜花品质也稳步提升。
刀忠强打理小雏菊
打开销路,人大代表更是“销售员”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这是刀忠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明白,只有打通销路,产业才能真正活起来,群众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但勐曼村种植户规模小,采购商不愿上门收购,村民若自行运花到昆明交易或是发物流,成本又太高。面对这一困境,刀忠强推动勐曼村采取“公司+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云南勐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一对接销售渠道。
“过去自己把花送到通海或昆明,一来一回扣除路费伙食费,剩不下多少钱。现在大家组织起来,直接一辆物流车就把大伙的花送到昆明斗南进入花拍中心交易,价格好的同时,成本还降低了。”村民们高兴地说。拓宽销售渠道后,勐曼村实现了全村鲜切花种植户成本降低、收入增加的良好局面,亩均收益超过5万元。
在发展鲜切花产业的同时,刀忠强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及时引导村民们调整种植品种,引进小雏菊等其他切花品种试种,推行玫珑瓜、鲜食番茄等农作物轮作,提高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他还引导村民流转闲置土地,吸引外来种植户发展葡萄、蓝莓等高附加值水果产业,并借助移民新村的傣族文化特色,推动农旅融合,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建水县南庄镇人大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