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人大代表、永宁村党总支书记马成波自任职以来,始终坚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实干担当、一心为民,走出了一条“代表履职”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破解土地难题 让闲置地变“聚宝盆”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零散的地块不进行整合,再金贵也不能让群众致富。”永宁村天龙湖片区的土地,因历史遗留问题长期闲置,地块零散、权属复杂,成了制约发展的“拦路虎”。看着成片撂荒的土地和村民们期盼的眼神,马成波暗下决心:“必须把这些零散的土地进行整合。”马成波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作群众的思想工作。
马成波收集意见建议
“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还能去基地打工,一个月挣3000多元,比自己零散种地强多啦!”遇到情绪激动的村民,他耐着性子听抱怨,把诉求一条条记在本子上,再逐项协调解决。三个月下来,他的嗓子哑了好几次,终于用真心换来了村民的信任,全村699户村民的1700余亩闲置土地顺利流转。
注入金融活水 让农户补齐“资金链”
“我家想种蓝莓,可买苗、搭棚的钱凑不够啊……”资金成为了李晓龙等农户面临的难题。2022年以来,永宁村开始推广蓝莓种植,可一亩地的前期投入就要近万元。对此,马成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到蒙自农村商业银行十里铺支行,带着种植户的增收预期、村里的产业规划进行沟通。
“农户们不是没能力,是缺启动资金。”经过他多次努力,银行最终将“蓝莓贷”的授信额度从原来的30万元提高到80万元,还简化了审批流程。
拿到贷款的李晓龙当年就种了10亩蓝莓,第二年就收回了成本,如今成了村里的种植能手。像他这样受益的农户有10余户,“蓝莓贷”就像一场“及时雨”,有效缓解了村民的资金压力,如今全村蓝莓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扩展到3000余亩。
深化村企合作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得抱团发展才能走得远。”马成波认为,产业要长效,必须构建利益共享的链条。他牵头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与云南金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红河滇蓝佳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企业提供技术和销路,村民负责种植和管理”的模式。
永宁村蓝莓基地
“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每天摘果能挣2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普彩芬笑着说,每年加上土地流转费,收入2万余元。如今,永宁村的现代农业基地为村民提供了700多个固定岗位,每年11月到次年5月的采果期,还能吸纳700余人次临时务工,村民人均劳务年收入达3万余元。
“要让永宁村既有产业,又有乡愁,才能留住人、吸引人。”马成波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依托永宁村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他带着团队跑项目、争资金,推进长桥北岸·永宁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建设,建成了火把广场、2.6公里的湖滨观光步道、游客服务中心,并把祭龙节、火把节、开海节等传统节庆打造成文旅品牌。2025年火把节期间,他创新推出“传统仪式+互动体验+现代狂欢”模式,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带动餐饮、农特产品销售增收20余万元。
如今的永宁村,蓝莓园里果香四溢,火把广场上歌声阵阵,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马成波日复一日的奔波与付出,作为人大代表,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永宁村这片土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蒙自市观澜街道人大工委 李浏鸿)